在网络上键入“中国博物馆与展览”的词条,制作精美的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西安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等网页即会映入你的眼帘。当这些博物馆已经用高科技“武装”和展示自己时,展馆狭小、设施简陋、门庭冷落、资金缺乏等仍然是广西各类博物馆面临的一大窘境。
漫步广西南宁市解放路,在领略老街风情的同时,也惊诧于位于该地段的南宁市博物馆的现状:作为该市市属唯一的综合性博物馆,蜷缩于明清留下的古建筑新会书院,并夹杂在两个杂货铺之中。毫不起眼的位置、600平方米的展厅以及依墙陈列300多件石器、青铜器皿等展品,让人乘兴而来、败兴而归。而拥有2万多件馆藏标本、1999年被评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的广西自然博物馆,仅有展地300平方米,展出500余件动植物标本已是满满当当。它所拥有的巨龙骨骼化石,因为没有11米高、21米长展厅展出,至今仍被“肢解”开来躺在黑暗的木箱子里。而另一个高5米、长8米新属新种类恐龙展出时,又不得不对博物馆进行挖地三尺的改造。拥有31005件馆藏文物,其中6件为一级文物的柳州市博物馆,至今仍然没有属于自己的陈列展览场地和库房,仅依靠租公房办公……
众多博物馆“门庭冷落车马稀”的现状与国家下大力提倡的素质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形成一种矛盾。当地有关人士对此现象的解释比较一致:经费不足。据了解,广西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937处,有各类博物馆37个,1988年到1997年10年间,自治区政府财政给予文物部门的专项文物维修费只有470万元,平均每年仅47万元。而近5年来广东省年均划拨文物经费280万元,湖南为250万元、贵州为260万元、四川为360万元……与这些周边省份相比,广西的差距可想而知。
经费不足可以加大政府投入,但是仅仅通过“等、靠、要”,远远不够。另外,精品陈列的涵义,更重要的体现在文物展览与观众的沟通与交流上。因此,当地媒体还指出博物馆自身服务内容单一、缺乏自我宣传意识和自我发展的造血功能是扼制其大发展的关键因素。据了解,由广西博物馆组织、曾在自治区40年大庆上引起不小轰动的广西古代铜鼓展、广西民族民俗展,至今仍没有增添任何新内容。而讲述广西历史演进、极具教育意义的《广西历史文物陈列展》、《广西革命文物陈列展》、《太平天国革命在广西》等,却久未露面。另外在寻求社会力量的支持与帮助、发掘多种形式的展示手段、多方位自我宣传等方面也做得不够。
有关人士指出,广西的博物馆面临的难题也曾深深困扰过许多博物馆,而它们走出困境的经验可值得借鉴。在资金问题上,同样在广西,桂林市早在80年代便通过立法,每年从城市维护费中提取3%作为文物维修费,如今每年文物维修费已递增至100多万元,这为文物单位解决资金困难的问题树立了榜样。在依靠社会力量办博物馆方面,上海博物馆有丰富的经验。它在坚持国家投入的同时积极探索依靠社会力量办馆的路子,增强服务意识、精品意识,重管理、重宣传,主动与当地媒体协作,经常性地向外发布展览信息,并已形成相对稳定的志愿者队伍和相对稳定的观众队伍。
据悉,“十五”期间,广西壮族自治区将大力发展富有广西民族特色民族博物馆和专题性、遗址性博物馆,广西有关部门已下决心吸取兄弟省份办馆的成功经验,转换办馆思路,振兴文博事业。